十四五文旅规划出炉,一文速览内容要点
6月2日,文化和旅游部发布《“十四五”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》(以下简称《规划》)。
规划在序言中提到,“我国文化和旅游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,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。”
序言指出,构建新发展格局,文化和旅游既是拉动内需、繁荣市场、扩大就业、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内容,也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桥梁和纽带,需要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、两种资源。
此次《规划》的发布,以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为主题,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,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,对文化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规划部署。
坚持正确方向。坚持党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全面领导,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,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、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。
坚持创新驱动。大力发挥科技创新对文化和旅游发展的赋能作用,全面塑造文化和旅游发展新优势。
坚持深化改革开放。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深层次改革;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高水平对外开放。
坚持融合发展。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,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,推动文化和旅游更广范围、更深层次、更高水平融合发展,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与其他领域融合互促,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。
旅游业体系更加健全,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综合贡献度不断提高,大众旅游深入发展,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不断提高,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人次稳步增长,出境旅游健康规范发展。
文化和旅游市场体系日益完备,文化和旅游市场繁荣有序,市场在文化和旅游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得到更好发挥,市场监管能力不断提升。
文化事业更加繁荣,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,优秀文艺作品、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,文化和旅游发展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坚强有力保障。
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,培养好传承人,一代代接下来、传下去。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,开展宣传展示交流等活动。推出一批具有鲜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、研学旅游产品。
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建设,推动试点城市建设成为示范城市、区域文化和旅游消费中心城市。大力发展夜间经济,推进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。
服务扩大内需战略,坚持培育和监管并重,做优做强国内市场,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,提升市场监管能力,不断完善统一开放、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和旅游市场体系。
完善文化和旅游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,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,持续扩大市场主体规模。尊重企业主体地位,加强政策引导,改善营商环境,培育骨干文化和旅游企业,支持中小微企业专业化特色化发展。
全面落实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任务,完善权责明确、监督有效、保障有力的综合执法管理体制。及时查处整治突出问题,开展不合理低价游等专项整治,维护文化和旅游市场繁荣稳定。
坚持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,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、创新发展,不断巩固优势叠加、双生共赢的良好局面。
聚焦文化和旅游发展重大战略和现实需求,深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,强化自主创新,集合优势资源,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,全面提升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能力。
构建以企业为主体、市场为导向、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体系。认定和建设一批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、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,强化公共服务和科技支撑能力,形成上下游共建的创新生态。
依据国土空间规划,全面落实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要求和主体功能区战略,根据不同区域主体功能定位,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,构建体现各地文化和旅游资源禀赋、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文化和旅游空间布局。
推进长城、大运河、长征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。坚持点段结合,统筹管控保护、主题展示、文旅融合、传统利用四类主体功能区,建设一批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。
加快京津冀三地文化和旅游协同机制和平台建设,支持雄安新区文化和旅游领域改革创新,加快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。
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,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,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。推进大运河文化带、生态带、旅游带建设,将大运河沿线打造成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域。
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,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。加强东北地区全域统筹,培育冰雪旅游、康养旅游和休闲农业业态。
以更大改革力度推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,推进文化领域有序开放,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。
深入挖掘和利用中部地区特色文化和旅游资源,打响文化和旅游品牌。